崛起之华夏

银刀驸马

> 崛起之华夏 > 崛起之华夏目录

最后的经典--龙岚级战列舰(1 / 1)

上一章目 录

在“龙晟”级战列舰全部完工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疯狂的造舰竞赛,中国朝野上下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华夏共和国海军造舰局局长史司提出了“近期造舰计划”和“远期造舰计划”,其中近期造舰计划当中的战列舰计划为建造排水量为35000吨,装备9门400毫米主炮的大型突击战列舰4艘(即“龙岚”级战列舰),远期的规划为建造排水量40000吨到50000吨以上,拥有9门45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4艘(即“龙罡”级战列舰)。其中近期计划一经公布之后,得到了包括海军部长刘冠雄、武备部长黄兴在内的高层人士和执政孙纲的大力支持。由于“太平洋危机”给中国军方的巨大刺激,在军方和民众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在中国代行国会职能的咨政院和议政院通过了海军包括建造新的大型战列舰在内的拨款。于是“龙岚”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得以顺利上马。

由于是直接上马400毫米口径舰炮的大型战列舰,整舰吨位的迅速飙升和舰体数据的变大,对中国的造船业水平以及工人的制造工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工艺上的不完善会导致实际性能比纸面性能有很大的缩减,而且相关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和设计上的考虑不足,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而“龙岚”级战列舰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较长。随后在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大海战给了中国的舰船设计师们以很大的启迪,同时也坚定了史司建造装备更大口径的主炮的战列舰的信心,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在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之后,“龙岚”级战列舰于1916年8月1日动工建造,这4艘新式战列舰分别被命名为“龙岚”号、“龙泰”号、“龙鲲”号和“龙鹏”号,其中“龙岚”号和“龙泰”号由大连造船厂负责建造,“龙鲲”号由上海造船厂负责建造,“龙鹏”号由福州造船厂负责建造。

1921年3月18日,“龙岚”号突击战列舰正式完工,建成后的“龙岚”号战列舰的正常排水量为37000吨,满载排水量39500吨,机械采用4轴4套齿轮减速涡轮机和油煤混烧锅炉,额定功率时速为25节,过载功率时速为26·5节(对外公布的最高航速为24节),在10节的航速时航程可以达到8000海里。

“龙岚”号的装甲仍然采用克虏伯装甲,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采用重点防护,其水线主装甲带为厚度达330毫米的向内倾斜20度的倾斜装甲,这种倾斜装甲的重量和“龙晟”级战列舰的350毫米垂直装甲相当,在中远程交战距离的防护效力超过了“龙晟”级战列舰;“龙岚”级战列舰的主炮塔装甲正面厚420毫米,侧面及后面装甲厚250毫米,顶部装甲厚180毫米,炮座装甲厚400毫米;副炮塔正面、侧面、后面装甲厚度均为100毫米,副炮塔炮座装甲厚100毫米;司令塔装甲厚350毫米;防鱼雷纵舱壁装甲厚50毫米;锅炉舱处主水平装甲厚80毫米,机舱和弹药库主水平装甲厚100毫米。主水平装甲下的穹甲水平部分厚30毫米,穹甲两侧倾斜部分厚50毫米;舰尾舵机水平装甲100毫米。可以说盔坚甲厚。

“龙岚”级战列舰的主要武器为3座1916年式400毫米45倍径三联装主炮,火炮布局同“龙晟”级战列舰一样,采用“前一后二”的背负式炮塔。副炮为4座1912年式152毫米50倍径炮,采用双联装炮塔,另有12门88毫米45倍径防空单装炮,以及15毫米高射机枪。

“龙岚”级战列舰采用的新式1916年式400毫米45倍径舰炮,炮身重量为100吨,弹头重1050公斤,初速为每秒770米,炮口间距为2·75米,射速为约每分钟1·7发,可以说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炮。

总的来说,“龙岚”级战列舰是“龙晟”级战列舰的改良放大版,是中国的舰船设计人员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后综合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熟设计经验后建造的一级“后日德兰型”战列舰。由于是东方第一种拥有无与伦比的400毫米口径巨炮的战列舰,“龙岚”级战列舰在下水之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由于后来的“龙罡”级战列舰因种种原因,最终变成了舰队航空母舰,因此“龙岚”级战列舰成为了中国海军最后一级的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龙岚”级战列舰先后参加了第一次太平洋会战、中途岛-珍珠港战役和第二次太平洋会战,由于此时海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飞机和航空母舰成为了海战战场的主角,拥有坚甲巨炮和高航速的“龙岚”级战列舰主要作为舰队旗舰和航空母舰舰队的直卫舰艇,炮轰珍珠港的美军岸防炮台的战斗可以说是“龙岚”级战列舰和她的姊妹们的绝唱。

作为中国最后一级战列舰,“龙岚”级战列舰见证了诸多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在美国遭到中国大规模氢弹攻击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龙岚”号战列舰驶入唯一没有遭到中国核攻击的美国大型工业城市旧金山,在“龙岚”号的甲板上,举行了美国向中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其在悉尼的姊妹舰“龙泰”号的甲板上,也举行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无条件投降仪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龙岚”级战列舰退役封存,后改建为纪念舰和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