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是许多老学究的习惯,这个站出来的医师便是这样一个人,他见程野似乎对于“物有其性”的理论并不了解,便自告奋勇,以长者的身份站出来讲解一番,这样既能显示自己博学多识的太医监医师的身份,又能告诉在场的所有人,连瞧好了张崇久的小医师都要请教自己。
不等程野说什么,那人已经自顾自的说起来,“药有阴阳刚柔之性,即为四气,四气者,热寒温凉也,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便是这番道理。”
“同为药性,食者亦是如此,就如眼下的柿子与蟹胥,皆为寒性,遇上体寒之人,便是大麻烦,张掌柜亦是如此,才遭此大罪,老朽觉得,此事诸位应当引以为戒,柿子与蟹不可同食,是为大道理。”
“食物相反,自古有之,也是老朽一时糊涂,没有及时提醒张掌柜,倒是多谢程小医师出手,无论如何,张掌柜算是没事了。”
“那芝麻性温,刚好中和了蟹与柿子的寒性,说起来,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胡饼也有这般能耐。”
老医师几句话说出来,明里是在讲药理药性,实则暗地里将程野的功劳淡化了,潜移默化间告诉众人,理论上来说他们是有法子救治张掌柜的,只是出手慢了,年纪大了,手脚也就不麻利了。
在程野看来,这老家伙简直就是在胡扯,没有联系的硬是扯上莫名其妙的联系,不相干的也能说出几分道理。
这个时代的医学,说白了就是经验统计,也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生病到病愈期间做的事进行统计,找出哪些行为是可能治好这样的病症的,便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便成了经验之谈。
这其中很多是误打误撞之举,谬误自然不少。
据程野所知,物性四气之说,大抵与前朝的阴阳五行之说有些关系,再加上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性学说,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一时影响深远。
圣人治病如同治国,于是这套理论在有心与无心之下,便被拉了过来,摇身一变成了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阶段,这种事情本也无可厚非,不过,程野作为过来人,自然不会再当回事了。
老医师的话在程野看来,就像是后世常常说起的食物相生相克之说,尽管多方辟谣,还有人深信不疑。
同样的,这个时代的很多治病的方式实际只是民间的经验之谈,或者是个案,甚至还有很多将并没有实际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强行联系在一起,一旦有人记录在册,便会流传下来。
“老医师所言极是,小生也曾听闻蟹与柿子一起吃常常闹出腹泻腹痛之事,想来在座的诸位也深有体会,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样的一些事,甚至在一些典籍中还有实例。”
程野看着那个站出来的老医师,淡淡的说出这句话,他本来觉得救了人也就完事了,懒得与他人争论什么,不过稍后又觉得这样有些不妥,很多人不明真相,只是因为没有机会知道真相,既然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不求立即树立一个相对正确的知识体系,至少能纠正一些错误。
人们是如何建立因果关系的,通常是习惯性的把前后发生的两件事用因果联系在一起,前一个为因,后一个为果,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不过在涉及到学术问题时,就不是很严谨了。
尤其是古人的经验科学,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大伙听闻程野所言,都是下意识的点点头,那个老医师也是一脸“孺子可教”的表情,显然认为程野赞同了自己的说法。